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部署“绿电工厂”建设,一季度新增27家低碳企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绿电工厂”建设,明确提出要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一季度,全市新增27家低碳企业,为推动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绿电工厂”建设是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会议指出,要紧紧围绕“绿电工厂”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据了解,一季度新增的27家低碳企业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这些企业的加入,为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绿电工厂”建设作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重点工作,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激励等手段,推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绿电工厂”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碳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同时,要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其次,要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绿色低碳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为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再次,要发挥市场激励作用。通过设立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低碳产业,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评价体系,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此外,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通过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总之,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部署“绿电工厂”建设,一季度新增27家低碳企业,标志着全市绿色低碳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绿电工厂”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为实现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 • 谯城匠人创新艾草灯笼,非遗技艺跨界驱蚊受热捧
- • 亳州2024年GDP突破2500亿元,首度跻身安徽省经济总量前七强,彰显区域经济发展新活力
- • 改厕扶贫补贴被冒领,新厕所无水管成摆设:扶贫政策落实还需加强监管
- • 百万头养猪场环评未过,村民联名要求重新选址:环保与民生的冲突如何解决?
- • 石弓镇扶贫车间变仓库,留守妇女跪求复工:她们宁愿打工不愿领低保
- • 谯城牛集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成立,化解率高达98%,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 • 亳州市深化大病专项救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全减免政策扩至30种病种
- • 华佗中医药大学筹建获批,2025年首批招生800人,传承中医文化再添新篇章
- • “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入选乡村振兴全国示范:创新之路助力乡村发展
- • 中药养生之旅:漫步药市、沐浴药浴、品饮养生茶,老中医相伴讲解
- • 留守老人沉迷“AI算命”,养老金全充“电子卦金”饿晕家中:警惕网络诈骗的阴影
- • 亳州首推“中医体质食疗外卖”,茯苓包子、当归汤成爆款,引领健康饮食新潮流
- • 亳州-周口-阜阳城际铁路开建,中原城市群再添动脉
- • “利辛柳编非遗工坊遭遇机器挑战,老匠人直播烧毁作品抗议传承困境”
- • 涡阳职高强制学生进电子厂实习,教育局称“校企合作合规”:真相究竟如何?
- • 亳州民乐团奏响《十番锣鼓》,非遗乐音在国家大剧院绽放京城
- • 全国首家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落户亳州,白芍合约首日成交破亿,开启中药材市场新篇章
- • 亳州教师发展中心挂牌,三年内轮训教师10万人次,助力教育质量提升
- • 留守老人电商培训变网贷陷阱:8万负债买“虚拟流量课程”
- • 蒙城县马集镇大力推广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守护40万亩农田稳产丰收
- • 牛群经济遗产调查:明星县长遗留数亿债务,村镇银行仍在填坑
- • 石弓镇教师宿舍成危房,支教老师睡课桌照片引发众筹,爱心涌动助力教育发展
- • 宁德时代投资50亿建中药材废弃物循环利用基地,引领绿色环保新潮流
- • 药膳创意大赛黑马频出:95后用玛咖配臭豆腐打造“朋克养生”新潮流
- • 药农 *** “订单农业陷阱”:企业压价拒收,万吨白芍烂在地里
- • 民办学校高价挖角公立教师,乡镇中学月流失骨干教师5人,教育公平何在?
- • “百姓评理说事点”村村覆盖,基层矛盾化解率超95%,构建和谐乡村新局面
- • 大学生双创园孵化企业200家,中医药AI项目获千万融资,创新力量再上新台阶
- • 亳州黄牛荣膺欧盟地理标志认证,牛肉出口价格飙升40%
- • 亳州非遗技艺扶贫工坊开班,助力500名残疾人增收新篇章
- • 古井镇酒厂废水泄漏事件引发村民集体索赔,农田绝收损失高达500万元
- • 谯城社火大赛创新高,30支高跷队演绎二十四节气故事
- • 政府叫停白酒扩产项目,转向药膳食品新赛道:争议中前行的产业转型之路
- • 亳州中药材种植基地突破200万亩,助力药农增收致富
- • 石弓镇教师宿舍成危房,支教老师睡课桌照片刷屏网络,引发社会关注
- • “棺材小镇”外贸订单锐减,老工匠改行送外卖养家:传统产业的转型之路
- • 冷链物流园噪音扰民,居民戴耳塞睡觉仍被凌晨卸货吵醒,如何解决夜间噪音污染问题?
- • “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课后服务参与率98%,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0%
- • AI助力非遗传承:AI复原失传蓝印花布配方,草木染非遗工坊订单排至明年
- • 新加坡丰隆集团携手亳州,投资120亿元打造国际康养小镇
- • 亳州农药减量行动成效显著,生物防治覆盖率提升至60%,绿色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 亳蚌城际铁路开工,1小时直达合肥都市圈,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 石弓山崖现神秘岩画,专家推测或为早期道家符箓
- • 亳州大学建安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曹植七步诗创作场景数字复原再掀学术热潮
- • 华祖庵千年银杏树遭游客刻字,文物保护部门紧急加装AI监控守护历史遗产
- • 谯城公租房分配名单现豪车车主,住建局回应:审核系统故障导致
- • 亳州农村宗教渗透调查:揭秘一个乡镇23座非法教堂,留守老人成信徒主力
- • 濒危剧种淮北梆子复排《华佗传》引发热潮,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 • 校长职级制试点启动,50名校长摘“行政帽”专注办学治校
- • 特教学校助听器电池三年未换,聋哑生用手语控诉:我们听不见未来
- • 华佗学院携手德国外科团队,共铸传统医学现代化新篇章
- • 华佗中医药大学获批筹建,2026年首批招生千人,传承中医文化再添新篇章
- • 亳州市委党校举办读书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同步推进作风建设
- • 亳州非遗传承的多维探索:从活态保护到创新突围
- • 电商扶贫直播村助力农民增收,培育千名主播年销农货破10亿元
- • 亳州麻糊荣登央视《风味人间》,凌晨三点老店门前人潮涌动
- • 花木兰主题公园闭园维修引争议,游客怒斥塑像丑化巾帼英雄
- • 全国中药材炮制大赛永久落户亳州,培育百名非遗传承人,传承千年技艺焕发新活力
- • 皖北更大智能育苗工厂投产,辣椒苗日产能突破百万株,引领农业现代化新篇章
- • 村医集体辞职潮:医保报销垫付压垮卫生室资金链,农村医疗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 • 农村公厕改造现豆腐渣工程,新厕使用半月墙体开裂引发社会关注
- • 农村公交停运致学生辍学,家长骑三轮翻车悲剧:交通安全与教育资源亟待关注
- • 氢能产业园落地经开区,皖北绿色能源枢纽雏形初现
- • 中药材跨境直播基地单日订单破千万,RCEP市场占有率提升30%——中医药行业迈向国际舞台的里程碑
- • 暴雨灾害重创四县小麦,保险理赔拖延引发千人堵国道
- • 跟着苏轼足迹,探寻宋代汴河码头美食地图
- • 亳州民乐《十番锣鼓》在维也纳奏响,非遗乐团海外巡演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 • 亳州首所专门学校成立,为个性化矫治问题青少年提供新路径
- • 涡阳教师编考试作弊链曝光:跨县传递答案竟用摩斯密码,教育公平何在?
- • 汉末名医华佗手植银杏树DNA测序,千年古树见证中医药传承
- • 垃圾分类走进贫困村,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5%,助力乡村振兴
- • 校园“中央厨房”投用,日供餐20万份,守护学生舌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