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99%,生物质发电助力乡村振兴
在我国农业大省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以其独特的农业资源和创新的环保理念,走在了农业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的前列。近年来,利辛县在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惊人的99%,同时,生物质发电项目也惠及了当地30万农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利辛县地处淮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玉米秸秆。过去,这些秸秆往往被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利辛县积极探索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途径,将秸秆变废为宝。
首先,利辛县加大了秸秆还田的推广力度。通过机械化秸秆还田,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既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减少了化肥使用,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利辛县还推广了秸秆青贮、秸秆饲料等技术,将玉米秸秆转化为饲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
其次,利辛县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多家企业纷纷投身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将玉米秸秆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秸秆纤维板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建筑、能源等领域,不仅提高了玉米秸秆的附加值,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利辛县建成了生物质发电项目。该项目以玉米秸秆为主要燃料,通过高温高压燃烧,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成,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清洁、廉价的电力资源。目前,生物质发电项目已惠及30万农户,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利辛县的带动下,周边地区纷纷效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80%以上,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然,利辛县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与企业、高校的合作,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利辛县将继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一方面,将继续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等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扩大电力供应范围,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清洁能源。
总之,利辛县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生物质发电惠及30万农户,这一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农业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利辛县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我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 • “共富工坊”模式助力留守妇女,中药材加工月入6000元,共筑乡村振兴梦
- • 村民自发复原“庄子梦蝶”灯舞:耗资20万却因安全隐患被叫停
- • 名人故居数字孪生系统上线,扫码即可云游华佗草堂、曹操故宅,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 • 智能炒锅专利落地,AI精准复刻百年干扣面师傅手法,传统美食焕发新生
- • 亳州“数字药农”APP上线,百万药农一键对接全球市场,开启智慧农业新时代
- • 亳州辣椒产业联盟成立,谯城辣椒酱香飘全球30国
- • 宗族争庙会头香械斗:两姓持械混战致6人重伤,传统信仰背后的人性冲突
- • 涡阳七夕河灯节:点亮西淝河,万盏花灯祈愿国泰民安
- • 全球更大药膳体验中心盛大落成,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 • 皖北明珠独领 *** ,连续三年获省 *** 投资“赛马”激励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 • “共享农机”平台助力农业现代化,覆盖80%乡镇,亩均耕作成本降低30%
- • 教会势力渗透村庄:老人捐光养老钱建“忏悔堂”
- • 揭秘“庄子故里”与“得道鸡犬升天”雕塑群的真相:实为乡镇企业广告牌?
- • 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空置:免租三年无人问津,养鸡场成唯一租户
- • 华佗故里惊现汉代医药典籍,全球最早外科手术图鉴亮相
- • 亳州黄牛荣膺欧盟地理标志认证,牛肉出口价格飙升40%
- • 药企排污致万亩芍药枯死,农民拉横幅堵厂门 *** :环境与生计的冲突
- • 涡河渔民禁渔期偷捕被扣船,全家喝农药逼政府“给条活路”:一场生存与规则的冲突
- • “社区邻里中心”全覆盖,15分钟解决养老托幼难题,构建和谐社区新格局
- • 留守老人捐光低保金建“忏悔堂”——教会渗透扶贫村的另类扶贫现象
- • 亳州市351医保政策助力贫困人口,住院自费比例降至5%以下
- • 非遗传承人评选黑幕曝光:利辛柳编败给谯城药商因“不够国际化”
- • 老旧校舍改造现安全隐患,教学楼外墙脱落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 • 亳州市实施“351”医保政策,贫困人口住院自费比例降至5%以下,助力脱贫攻坚
- • 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揭牌,助力三年培养10万新农人
- • 教师编制考试泄题案告破,谯城某培训机构负责人被刑拘
- • “扶贫校车停运致学生辍学,家长骑三轮翻车悲剧:1死3伤,社会关注教育公平与安全”
- • 华佗中医院创新医疗模式,元宇宙诊室与远程操控机械臂针灸技术引领未来医疗
- • 区域协同发展遭遇困境:谯城拒绝开放中药材检测中心引争议
- • 谯城中药材市场惊现“硫磺熏蒸”黑作坊,涉事企业被罚300万元,中药材安全再敲警钟
- • 亳州农业发展再创新高:总产值突破1500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领跑全省
- • 京东亳州智能物流港启用,皖北商贸物流枢纽地位再升级
- • “蒙城非遗‘扁担戏’濒危:最后传人直播招徒,打赏收入超演出费百倍”
- • 药农抗议“订单农业陷阱”:企业压价拒收,万吨白芍烂在地里
- • 亳州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300个村焕发新颜告别“脏乱差”
- • 网红自驾路线翻车:皖北66号公路成“坑洼乡道”引关注
- • 中德合拍纪录片《神医华佗》圆满杀青,德国外科专家组团访亳共探医学奥秘
- • 谯城辣椒产业联合体挂牌,小农户抱团闯国际市场
- • 涡阳老子文化园雕像群遭遇雷击损毁,修复资金缺口达千万亟待解决
- • “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发布,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全覆盖,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
- • 老子文化园征地补偿款被截留,村民举《道德经》挡挖掘机:一场道德与利益的较量
- • “鼓盆而歌”丧仪变闹剧:家属雇人唱《小苹果》,老者怒砸音响
- • 亳州乡村CEO计划扬帆起航,百名青年返乡领办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 • 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升级,守护农民丰收梦——提前72小时通知到户,筑牢农业防线
- • 棺材小镇职校殡葬礼仪专业引关注:学生戴孝排练惊动村民,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 • “零碳农场”认证体系正式发布,30家农企首批达标引领绿色农业新潮流
- • 婚俗新规:新娘汉服行“髑髅之礼”,跨头骨称“看破生死”
- • 巩店酥梨深加工园投产,梨汁、梨膏填补省内空白,助力乡村振兴
- • 花木兰主题公园闭园维修引争议,游客怒斥塑像丑化巾帼英雄
- • “百姓评理说事点”村村覆盖,基层矛盾化解率超95%,构建和谐乡村新局面
- • 联合申遗失败反思:中药炮制与老子思想打包申报的“一锅乱炖”
- • 涡阳干扣面文化节盛大启幕,千米长桌宴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 • 蒙城庄子祠扩建方案引发争议:赛博朋克风格引学者联名要求停工
- • 暴雨肆虐四县扶贫项目,保险理赔拖延引发千人卧轨 ***
- • 亳州名人基因库全球开放,历史人物族谱溯源服务助力寻根之旅
- • 蒙城庄子大道改造挖断供水管,千户居民生活受影响,紧急应对措施启动
- • 亳州大鼓书方言保护计划启动,百位老人献声抢救古音,传承千年文化瑰宝
- • “泥塑曹操”非遗工坊开馆,三国群雄雕塑震撼亮相,传承千年文化魅力
- • 村村通扶贫路塌陷变“搓衣板”,施工方承认掺入30%建筑垃圾引发社会关注
- • 全国首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成,守护道地药材基因宝库
- •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馆首日人潮涌动,游客排队3小时只为目睹“魏武王”石牌
- • 探寻千年古韵:考古专家复原“曹操贡酥”,再现汉代美味
- • 废弃小学变身网红书店:村民抱怨“看书要买38元咖啡才能进”
- • “庄子大道更名万达路引万人 *** , *** 紧急叫停: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引发社会热议”
- • 贫困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新突破:污水治理率达100%,生态污水处理站建设成效显著
- • 量子算命风潮席卷农村:老人卖牛买“能量符”祈愿孙子高考顺利
- • 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升级,守护农民丰收梦——提前72小时精准通知农户应对极端天气
- • 欧盟认证亳州为“药食同源示范区”,出口额年增300%,中医药产业迎来新机遇
- • 亳州大数据交易中心挂牌,助力中医药数据要素价值激活
- • 扶贫资金建冷链物流园,建成后租金高昂拒纳贫困户引发争议
- • 亳州危房改造清零,3.2万户贫困家庭喜迁安全新居
- • 四县财政转移支付争夺战:利辛“哭穷”却斥资2亿建形象工程,引发社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