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农科院培育抗旱小麦新品种,节水50%仍保高产,农业绿色发展再添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各地农业科研机构纷纷加大研发力度,致力于培育出更多节水、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近日,蒙城县农业科学院成功培育出一种抗旱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节水50%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产,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该县以小麦种植为主,但受限于水资源匮乏,小麦产量一直难以提高。为解决这一难题,蒙城县农业科学院组织科研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培育出抗旱小麦新品种——蒙麦1号。
蒙麦1号小麦品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旱性强,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二是节水效果显著,与传统小麦品种相比,节水率高达50%;三是品质优良,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了解,蒙麦1号小麦品种的培育,主要基于以下技术手段:一是选育抗旱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旱基因导入小麦品种中,提高小麦的抗旱性;二是优化栽培技术,通过合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小麦产量;三是选育优质品种,通过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培育出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
蒙麦1号小麦品种的推广,将对我国农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节水50%的成果,有助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该品种的高产性能,有助于提高我国小麦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后,优质、口感好的特点,有助于提升我国小麦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蒙城县农业科学院院长表示,蒙麦1号小麦品种的成功培育,是蒙城县农业科技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下一步,该院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培育更多节水、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更好地推广蒙麦1号小麦品种,蒙城县农业科学院已与当地农业部门、种植大户等建立合作机制,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工作。同时,该院还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蒙麦1号小麦品种的推广效果。
总之,蒙城县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抗旱小麦新品种——蒙麦1号,在节水50%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产,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蒙麦1号小麦品种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 长三角(亳州)新能源产业基地启动,百亿级光伏项目落地,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新篇章
- • 亳州市实施“351”医保政策,贫困人口住院自费比例降至5%以下,助力脱贫攻坚
- • 《青囊书》手游全球首发,华佗IP引领玩家化身神医抗疫救世
- • 跨县虚拟扶贫项目背后的产业链:蒙城编造、涡阳招标、利辛洗钱
- • 比亚迪动力电池回收项目落户亳州,年处理量达10万吨,助力绿色循环经济
- • 假发作坊雇佣扶贫户童工,12岁女孩日编15顶假发月薪仅500元,揭开童工背后的黑暗面
- • 皖北更大粮食烘干仓储基地正式启用,年保粮能力突破50万吨
- • 乡村春晚植入广告引众怒:小品演到一半突然推销化肥,观众质疑商业利益侵蚀文化传承
- • 四县博物馆互借文物纠纷:蒙城拒还战国青铜剑,称“利辛保管条件差”
- • 涡河渔民禁渔期偷捕被扣船,全家喝农药逼 *** “给条活路”
- • 巩店梨花节“以花代币”:摘花换门票致梨园秃了一半
- • 亳州第七届“举旗帜·送理论”微宣讲竞赛圆满落幕,基层理论传播再创新高
- • 曹操运兵道数字化复原,全球首个“三国军事VR体验馆”盛大开馆
- • 亳州国际药膳文化节盛大开幕,50国代表共襄盛举签约采购协议
- • 县域自媒体联盟成立,携手共筑清朗 *** 空间,合力打击“地域黑”账号
- • “冥婚产业链惊人内幕:女尸骨叫价8万,盗墓团伙专刨贫困户祖坟”
- • 华祖庵千年银杏树刻字事件引发关注,文物保护部门紧急加装AI监控
- • 全国最大中药配方颗粒集采项目在亳州成功落地,平均价格降幅超56%
- • 非遗夜市点亮“皖北不夜城”,夜间文旅消费占比超35%
- • 废弃小学变身网红书店:村民抱怨“看书要买38元咖啡才能进”
- • 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揭牌,助力三年培养10万新农人
- • 冥婚产业链惊人内幕:女尸骨标价10万,盗墓贼专挖贫困户祖坟
- • 教师改编《庄子》成说唱遭教育局通报,学生力挺“这才是文化创新”
- • 乡村教师自创“蚯蚓粪种菜课”,带学生种出全校免费午餐
- • 全国首例“无人农场”遭遇村民破坏,机器人夜间被砸成废铁引发社会关注
- • 华佗中医药大学落户谯城,产学研一体助力药材深加工难题破解
- • 谯城秸秆变废为宝,环保建材年产值突破10亿,远销东南亚市场
- • 亳州学者破解华佗“麻沸散”配方:千年古方在现代药效验证中焕发新生
- • 亳州方言语音库上线,AI合成百岁老人讲述老城故事,传承千年文化记忆
- • 谯城名校跨县招生叫停,利辛家长呼吁“掐尖毁县中”
- • 长三角首个“中药产业特区”在亳州落地,税收优惠叠加用地保障助力产业发展
- • 明清老街北关历史街区修复完成,再现“小南京”繁华盛景
- • 县医院现“走廊产妇”,家属自带折叠床排队待产,折射出哪些社会问题?
- • 全国首家中药渣生物质发电厂投产,年供电1.5亿度,绿色能源新篇章开启
- • 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升级,守护农民丰收梦——提前72小时精准通知农户应对极端天气
- • 亳州打造全球最大中药主题机场,登机口命名别出心裁
- • “苔干之乡”劳动课变争议:学生周末下田收割,教育局称“体验农耕”
- • 蒙城龙虾节变“宰客节”:游客投诉38元一只龙虾含泪买单,节日氛围被破坏
- • “民意直通车”助力解决群众诉求,累计收集超万条
- • 县域养老院虐待事件频发,失能老人身上现淤青照片曝光引发社会关注
- • 全国首条药膳自动化生产线正式启用,日产30万份即食养生汤引领健康饮食新潮流
- • 西淝河生态廊道荣膺国家级示范,助力沿岸10万村民共谋发展新篇章
- • 亳州智慧农业云平台正式上线,万亩农田迎来AI精准灌溉新时代
- • 谯城交警严查三轮车非法载客,残疾车主当街哭诉“断生计”
- • 千年曹操贡酥重现江湖,考古团队破解东汉墓壁画烘焙密码
- • 亳州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年创收达20亿元
- • 曹操故里文旅城盛大开放,AR技术重现官渡之战指挥场景,历史再现!
- • “利辛柳编申遗成功:传统技艺传承者老匠人因订单被机器取代悲剧离世”
- • 亳州智慧教育示范区再添新彩:AI作业批改系统全域覆盖
- • 华祖庵药膳宴荣登米其林指南,二十四节气菜单预约火爆,排队等席已排至明年
- • 庄子祠沉浸式体验:扮蝴蝶悟“物化”,争议性表演是否值得一看?
- • 市公安局开展“警察蓝添彩生态绿”行动,重拳打击盗伐林木犯罪,破获盗伐林木案23起
- • 曹操故里文旅城盛大开放,AR技术重现官渡之战指挥场景
- • 深度调查:亳州旅游收入暴涨背后,原生文化正在加速消亡?
- • 亳州高校图书馆迈入数字资源共享新时代,文献获取实现零门槛
- • 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揭牌,开启三年计划助力培养10万新农人
- • 植保无人机产业园盛大投产,年产能突破5000架,辐射全国市场
- • 光伏板下种芍药,“农光互补”模式亩均收益破万元,农业发展新路径
- • 古井镇酒厂废水泄漏事件引发村民集体索赔,农田绝收损失高达500万元
- • 亳州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闲置宅基地变身共享药园,助力乡村振兴
- • “药都硅谷”揭牌仪式圆满举行,AI制药与合成生物学赛道迎来新篇章
- • 华佗诞辰日全球首发“四季药膳套餐”,AI算法定制千人千方,传承中医智慧新篇章
- • 龙虾节变“天价节”:一只麻辣小龙虾卖68元,游客纷纷投诉
- • 民办学校高价挖角公立教师,乡镇中学月流失骨干教师5人:教育人才的流失与反思
- • “脱贫榜样巡回宣讲”:培育千名致富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
- • 秸秆禁烧新策略:无人机喷洒微生物制剂,7天降解还田,绿色农业新篇章
- • 亳州荣膺“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三国文化IP价值突破百亿大关
- • “道宴”体验翻车:688元/位的“道德经套餐”竟成豆腐青菜摆盘秀?
- • 改厕补贴被村干部冒领,新厕所成“摆设”:农村环保工程遭遇尴尬困境
- • 乡村民宿新体验:百年粮仓变身“星空屋”,躺着看麦田银河
- • 蒙城庄子祭祀大典盛大举行,百名学者共论道家文化当代传承
- • “扶贫超市”线上线下联动,48小时让滞销农货直达城市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