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50项传统技艺成为选修课程,传承文化薪火永续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生机。近日,一项新的举措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50项传统技艺被纳入校园选修课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旨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式微,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 ***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纳入校园选修课程的50项传统技艺,涵盖了剪纸、泥塑、刺绣、陶瓷、木雕等多个领域。这些技艺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这些技艺,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他们亲自授课,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们传统技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技艺,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学校通过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非遗技艺展示、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将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技艺,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当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学校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家庭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学习传统技艺;社会则要营造尊重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
总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50项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是我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一次重要举措。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必将薪火相传,永续发展。
- • 植保无人机产业园盛大投产,年产能达1万台,助力全国市场农业现代化
- • 利辛农民自造“抗洪神器”:废旧油桶组装成救生艇获国家专利
- • 亳州彩礼变革:现金变房产,利辛“零彩礼”遭遇尴尬
- • 汉代曹操贡酥配方复原:考古专家助力口味认证,千年美食重现江湖
- • 扶贫牛被村主任盗卖,销赃记录直指县接待办食堂:揭开腐败背后的真相
- • 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亳州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
- • 北关历史街区商户集体罢市:文旅集团强收30%流水分成引发争议
- • 亳州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30万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
- • “苔干之乡”劳动课引争议:学生周末下田收割,变相压榨还是教育新尝试?
- • 亳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年交易额破百亿,中药材跨境零售增长500%,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 • 亳州首所专门学校成立,为个性化矫治问题青少年提供新路径
- • 无人机夜间巡逻引村民不满,殡葬改革激化矛盾
- • “银发助贫”行动:10万老年学员投身志愿服务,传递温暖力量
- • 全国生态农场示范县落户利辛,稻蟹共生模式助力亩均增收4000元
- • 皖北半导体封装生产线投产,年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填补区域产业空白
- • 亳州方言保护计划遇冷:百万点击量不敌网红翻唱《学猫叫》
- • 尉迟寺遗址保护区违建农家乐引发争议,文物局执法遭遇村民锄头阻拦
- • 亳州设立长三角生物医药离岸研发中心,汇聚全球顶尖团队助力产业升级
- • 亳蚌城际铁路全面开工,1小时直达合肥都市圈,开启区域经济新篇章
- • 夜经济地图大揭秘:老街夜市、湿地星空露营、古镇酒吧街全测评
- • 亳州四县“阴婚”调查:利辛女尸最抢手,蒙城中介年赚百万
- • 蒙城法院拍卖“僵尸企业”,牛群当年畜牧场1元起拍无人问津,历史遗留问题如何解决?
- • 百年酱菜坊启用区块链溯源技术,扫码即可了解38道古法腌渍全流程
- • 蒙城牛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全程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 • “电商直播村”助力乡村振兴,培育千名农民主播年销农货突破10亿元
- • “脱贫榜样巡回宣讲”:培育千名致富带头人的力量源泉
- • 谯城区图书馆获赠张良手稿仿真件,打造战国兵法专题阅览室,传承千年智慧
- • “庄子梦蝶”全息艺术展在上海惊艳亮相,亳州文旅签约百亿合作项目
- • 首届“华佗养生文化节”盛大开幕,全球中医名家齐聚论道养生之道
- • “网红葡萄”滞销变“猪食”,果农借高利贷投资反欠百万,农业转型路在何方?
- • 石弓镇扶贫车间困境:机器生锈,留守妇女返岗无望,重拾针线活
- • 亳州创新举措:首推“碳汇农田”交易,农民增收每亩200元
- • 市民举报“神医”华佗第78代传人非法行医,涉案金额超千万
- • 亳州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蓝天白云成常态
- • 涡阳“光伏+金银花”立体农业模式:亩均收益翻两番,绿色致富新路径
- • 亳州氢能产业园盛大启动,国家电投投资30亿打造氢能源基地
- • “乡贤调解室”村村覆盖,助力基层治理化解矛盾纠纷超万件
- • 《亳州麻糊:凌晨四点的老巷传奇,登上《早餐中国》引全民热议!》
- • 冷链物流园变“贵族仓库”:贫困户月租竟是市场价三倍,引发社会关注
- • 亳州学院新校区启用,全国首个中医药大数据实验室助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 • 亳州民乐《十番锣鼓》在维也纳奏响,非遗乐团海外巡演展现中华魅力
- • 蒙城县创新蚯蚓养殖模式,年消纳秸秆20万吨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 • 农村公交减班致学生辍学,家长骑三轮车接送翻车酿惨剧:一场关于安全的警示
- • “亳州文化元宇宙”上线首日崩盘:四县争抢虚拟地标命名权引发热议
- • 亳州学院“芍药基因组计划”成果荣登《自然·植物》期刊,开启芍药研究新篇章
- • 庄子大道绿化工程涉嫌腐败:百万一棵银杏树,次年枯死率超70%
- • 涡河古航道出土战国道家帛书:老子庄子思想起源再添重要佐证
- • “漆园古镇汉婚体验:泛滥现象引发游客不满,凤冠凤袍成共享道具”
- • 农村厕所革命助力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 • 蒙城一中试点“午休舱”引家长 *** :家长担忧太空胶囊式午休压抑孩子成长
- • 华佗故里倾力打造“世界药圃”,引种3000种珍稀药用植物
- • 谯城名师拒绝下乡支教:补贴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 • 亳州药膳大赛金奖菜品出炉,茯苓八宝鸭、黄精煨土鸡成爆款,药膳美食盛宴引食客竞相品尝
- • 谯城药市探秘:真假虫草难辨,游客买“藏红花”实为染色玉米须
- • “彩礼贷”席卷扶贫村:小伙为娶亲背债20万,全家返贫悲剧再上演
- • 涡河禁渔期渔民冒险捕鱼,执法队没收渔船致全家断炊:悲剧背后的人性拷问
- • 亳州大学曹植研究中心成立,AI算法助力还原《洛神赋》创作历程
- • 生态旅游区征地补偿标准引村民集体上访:利益冲突下的民生困境
- • 垃圾分类覆盖贫困村,助力乡村振兴资源化利用率达85%
- • 华佗故里深度游:五禽戏免费教学,中医体验馆把脉开方成新风潮
- • “脱贫户被强摊美丽乡村捐款,拒交者取消低保资格:政策执行中的争议与反思”
- • 皖北承接产业转移困局:苏浙淘汰化工企业借道亳州排污引发的思考
- • 蒙城农科院培育抗旱小麦新品种,节水40%实现稳产高产
- • 合办“老庄文化节”亏本500万,县长吐槽“专家论坛矿泉水就花了10万”:一场文化盛宴背后的尴尬
- • 北斗导航播种机助力亳州夏种,精准作业覆盖率超90%,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 • 亳州畜禽粪污资源化率突破95%,年产沼气助力20万户家庭温暖过冬
- • 谯城区辣椒产业升级,助力全国辣椒市场“亳州产”独占鳌头
- • 亳州非遗国际传播中心盛大落成,百国留学生共赏五禽戏魅力
- • 央视《风味原产地》聚焦亳州酱菜,老坛开缸引万人围观,传承千年味道引关注
- • 亳州2024年再扩普惠教育资源,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8万个,普惠园覆盖率超95%
- • “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助力全国41.1万个项目,打造药王村等特色样板
- • 跨县虚拟扶贫项目:蒙城编造、涡阳招标、利辛洗钱背后的产业链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