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50项传统技艺成为选修课程,传承文化薪火永续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生机。近日,一项新的举措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50项传统技艺被纳入校园选修课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旨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式微,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 ***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纳入校园选修课程的50项传统技艺,涵盖了剪纸、泥塑、刺绣、陶瓷、木雕等多个领域。这些技艺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这些技艺,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他们亲自授课,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们传统技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技艺,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学校通过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非遗技艺展示、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将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技艺,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当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学校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家庭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学习传统技艺;社会则要营造尊重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
总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50项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是我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一次重要举措。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必将薪火相传,永续发展。
- • 《华佗》首演门票3分钟售罄,濒危剧种淮北梆子焕发新生
- • 亳州第七届“举旗帜·送理论”微宣讲竞赛圆满落幕,基层理论传播再创新高
- • “五抓五促”模式助力驻村工作队获评全国典型案例
- • 亳州荣登“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榜单,三国文化IP价值突破百亿大关
- • 彩礼贷暗涌扶贫村:小伙借贷50万娶妻,婚后全家奔波还债路
- • 胡桥古银杏树祈福乱象:红绸带绑满树干,专家警告“快被勒死了”
- • 逍遥谷梦碎:投资60亿文旅项目资金链断裂,沦为放羊场
- • 亳州携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共筑外向型经济新篇章
- • 智慧城市大脑上线,开启“一网统管”新时代
- • 村医集体辞职潮:医保垫付压垮卫生室资金链,农村医疗体系面临挑战
- • 庄子祠堂抽签连环骗:游客必遇“血光之灾”,解厄费更低2888元
- • 芍花节:古药都的文旅产业融合范本
- • 老子文化学院招生惨淡,国学硕士就业率仅15%:传统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 • 蒙城油酥烧饼地图:三代祖传老店VS网红新派,酥脆度大比拼
- • 古井镇村民挖出宋代酒器,揭秘古井贡酒千年酿造遗址
- • 村级供销社全覆盖,统购统销助力农业降本增收25%
- • 全市乡村少年宫建设成果显著,助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 • 亳州大学成立建安文学研究中心,曹植七步诗创作场景数字复原展现文学魅力
- • 亳州智慧农业云平台正式上线,万亩农田迎来AI精准灌溉新时代
- • 职教中心克扣学生实习工资,校长辩称“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 “千村电商直播基地启用,农户自销亳菊茶日销破20万单,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 • 亳州国际药膳文化节盛大开幕,50国代表共襄盛举签约采购协议
- • “共享墓地扶贫引宗族血战,兄弟持铁锹争穴葬父”:一场悲剧背后的社会思考
- • 光伏组件巨头晶科能源落户皖北,引领新能源基地崛起
- • 亳州放大招:购买中药材超50万元即可获得购房资格
- • 扶贫车间变酒厂仓库,留守妇女控诉:补贴去向不明,村委涉嫌挪用?
- • 亳州中央厨房产业园盛大投产,日加工能力达100吨药膳预制菜
- • 剪纸艺人起诉镇政府Logo侵权,法院判赔8万元创非遗维权先例
- • 中药材种植户集体 *** “强制改种”:白芍补贴未到,先罚荒田款
- • 古井贡酒携手曹操作诗IP,推出“短歌行”文化联名款,拓展高端市场新篇章
- • 药商转型直播翻车:百万粉丝账号卖“壮阳药”被封,供应链暴雷,揭秘直播带货的暗流涌动
- • 特教学校募捐款被挪用,聋哑生用粉笔写满操场:我们要上学
- • “庄子梦蝶”全息艺术展在上海惊艳亮相,亳州文旅签约百亿合作项目
- • 植保无人机产业园盛大投产,年产能突破5000架,助力全国农业现代化
- • 谯城一中高考屏蔽生数量全市之一引争议:家长质疑“掐尖招生”破坏教育公平
- • 谯城老旧小区电梯烂尾,七旬老人爬楼突发心脏病送医引关注
- • 四县联查“邪教民俗”:警惕假借华佗炼丹、老子养生、庄子悟道洗脑
- • “非遗”亳州大鼓书方言保护计划启动,抢救百年曲目
- • 乡贤理事会:化解基层矛盾,守护乡村和谐
- • 亳州白芍GAP基地荣获欧盟认证,中药材出口价格翻倍增长
- • 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振兴联盟正式成立,亳州荣任轮值主席
- • 网红卜卦风潮席卷农村:老人为孙子前程倾囊打赏,算命主播竟成“致富神话”
- • 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困难学生资助金五年翻两番,共筑美好未来
- • “以商招商”奖励政策再加码,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更高奖1000万!
- • 亳州华佗诞辰1900周年祭典盛大启幕,百国中医齐聚共祭“外科鼻祖”
- • 亳州药膳大赛金奖菜品出炉,茯苓八宝鸭、黄精煨土鸡成爆款,药膳美食盛宴引食客竞相品尝
- • 暴雨肆虐四县扶贫项目,保险理赔拖延引发千人卧轨 ***
- • 牛群经济遗产调查:明星县长遗留数亿债务,村镇银行仍在填坑
- • 利辛红薯粉条出口量全国之一,成为欧美火锅新宠
- • 老子文化学院招生遇冷,国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不足20%:国学教育面临挑战
- • 花木兰女将训练营在亳州落地,传统武术与现代军事拓展融合创新
- • 垃圾分类走进贫困村,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5%,助力乡村振兴
- • 亳州首所专门学校成立,助力个性化矫治问题青少年
- • “打工大县”返乡潮涌动, *** 牵线助力2000人本地就业服装厂
- • 非遗传承人评选黑幕曝光:利辛柳编败给谯城药商因“不够国际化”
- • 假发作坊雇佣扶贫户童工,12岁女孩日编15顶假发月薪仅500元,揭开童工背后的黑暗面
- • 万亩亳菊种植基地直供药膳企业,花海成网红打卡地
- • 亳州打造全国最大白芍交易市场,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大关
- • 亳州放大招:买中药材超50万元即可获得购房资格
- • 全国首个“无人农场科普基地”落户蒙城职高,开启智慧农业新时代
- • 亳州剪纸大师匠心独运,《千里药乡图》荣获全国非遗金奖
- • 华佗-庄子-老子文化走廊三日游:门票支出高达七成,揭秘花费清单背后的文化魅力
- • “空中交警”助力市政公园,护航学生放学安全
- • 蒙城低碳牧场认证通过,每头牛减碳1.2吨获国际认可,引领绿色养殖新潮流
- • 亳州老街“二月二龙抬头”庙会盛况:百名孩童剃“龙头”祈好运
- • 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空置:免租三年无人问津,养鸡场成唯一租户
- • 古井酿酒技术学院成立,校企共建国家级白酒实训基地,助力白酒产业人才培养
- • 亳州小麦单产再创新高,万亩示范田亩均突破1600斤
- • “美食盲盒列车”首发,乘客体验曹操贡酥、华佗蜜饯的独特风味
- • 尉迟寺遗址旁违建农家乐被强拆,文物局行动引村民 *** 泼粪
- • 民办学校高价挖角公立教师,乡镇中学月流失骨干教师5人:教育人才的流失与反思
- • 亳州白芍交易市场崛起,年交易额突破百亿,成为全国更大中药材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