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麻糊名扬央视《风味人间》,凌晨三点老店门前长龙不断
位于安徽省亳州市的传统美食——麻糊,因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期在央视纪录片《风味人间》中亮相,一时间吸引了无数食客的目光。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麻糊制作工艺的精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韵味。
亳州麻糊,又称麻豆腐,是亳州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其历史悠久,始于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麻糊选用优质黄豆、花生、芝麻等原料,经过磨浆、煮浆、点浆、压榨、晾晒等工序,最终制作成细腻柔滑、口感独特的麻糊。其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在《风味人间》中,麻糊的制作过程被生动地呈现出来。纪录片中,一位经验丰富的麻糊师傅正在熟练地操作着磨浆机,黄豆在磨浆机的旋转中逐渐变成细腻的豆浆。随后,师傅将豆浆倒入锅中,用文火慢慢熬煮。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因为熬煮的时间过长,麻糊会变得过于浓稠;时间过短,麻糊则不够细腻。最后,师傅将熬煮好的麻糊倒入模具中,晾晒成型。
《风味人间》的播出,让亳州麻糊的名声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不少食客纷纷慕名而来,一尝这独具特色的美食。凌晨三点,亳州市区一家老字号的麻糊店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这些食客中,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有当地居民。他们纷纷表示,为了品尝到正宗的麻糊,凌晨排队等候也是值得的。
这家老字号的麻糊店,已有百年历史。店内环境虽然简陋,但麻糊的味道却始终如一。店主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他见证了麻糊的兴衰,也见证了这家店的发展。老人说,麻糊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亳州人的一种情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麻糊。
凌晨三点,麻糊店内的生意格外红火。店主和几位师傅忙碌地制作着麻糊,他们熟练的手法让人叹为观止。当一锅热气腾腾的麻糊出锅时,食客们纷纷抢购。他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交流着对麻糊的看法。有人称赞麻糊的口感细腻,有人感叹麻糊的历史悠久。
亳州麻糊之所以能在《风味人间》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独特的风味和悠久的历史。如今,麻糊已经成为亳州的一张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食客前来品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麻糊这一传统美食将继续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带来美味和快乐。
- • “蒙城利辛共建留守儿童关爱平台”涉嫌数据造假骗取补贴事件调查
- • 亳州与苏州携手开启飞地经济新时代,跨省合作园区正式揭牌
- • 北关历史街区商户集体罢市:文旅集团强收30%流水分成引发争议
- • 古井贡酒跨界药膳,醉香牛肉馍首日热销10万,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
- • “庄子文旅小镇”强拆民房,八旬老太抱《南华经》睡废墟抗议: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反思
- • 全国首推“招商信用保险”, *** 为企业落地风险兜底
- • “悲剧重演:扶贫牛注射催肥剂暴毙,养殖户负债跳塘自杀未遂引发社会关注”
- • 华佗中医药职校学生抗议实习变药厂流水线:每天分拣药材12小时,职业教育引关注
- • 乡村教师自创“蚯蚓粪种菜课”,带学生种出全校免费午餐
- • 百年酱菜坊启用区块链溯源技术,扫码即可了解38道古法腌渍全流程
- • 谯城区试点“绿电积分”政策,居民低碳行为可兑换生活用品
- • 亳州楼市平稳运行:上半年新房均价6580元/㎡ 购房政策持续优化惠民生
- • 亳州设立“木兰文化日”,百校联动传颂巾帼精神
- • 全国中药材炮制大赛永久落户亳州,培育百名非遗传承人,传承千年技艺焕发新活力
- • “苔干之乡”劳动课引争议:学生周末下田收割,变相压榨还是教育实践?
- • 亳州首所专门学校揭牌,开启个性化矫正问题青少年新篇章
- • 百校联动演绎经典,传统巾帼精神融入美育课程——《木兰从军》音乐剧排演侧记
- • 尉迟寺遗址保护区违建农家乐引发争议,文物局执法遭遇村民锄头阻拦
- • 张良故里惊现汉代兵法竹简,疑似失传《黄石公三略》残卷
- • 民办学校高价挖角公立教师,乡镇中学月流失骨干教师8人:教育资源的失衡与反思
- • 华祖庵药膳宴荣登米其林指南,二十四节气菜单预约火爆,排队等席已排至明年
- • 四县联合整治“隐形变异培训”,果断取缔地下室补习班23家
- • 涡阳职高强制学生进电子厂实习,教育局称“校企合作合规”:真相究竟如何?
- • 亳州2024年GDP突破2500亿元大关,首度跻身安徽省经济总量前七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 “全球药膳论坛在亳州盛大开幕,50国代表签约采购协议,共谋药膳产业发展新篇章”
- • 许褚家族墓群出土兵器文物,揭示三国猛将“虎痴”许褚的真实形象
- • 丧葬乐队跳脱衣舞引发村民围攻,执法队遭围攻:传统观念与现代冲突的尴尬局面
- • 跨县黑车产业链曝光:景区间拼车乱象丛生,投诉 *** 形同虚设
- • 全国首个“无人农场”在蒙城落地,机器人种麦亩产突破1300斤,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 • “名人故事巴士”穿行亳州,扫码聆听曹操华佗传奇一生
- • 桃花节牡丹花海引爆春季游,单日接待游客量破10万人次
- • “教育大脑”平台正式上线,实时监测百万学生体质健康数据
- • 留守妇女被“女德班”洗脑:跪地擦洗全村男人鞋称“修炼柔德”,传统美德还是精神枷锁?
- • 暴雨无情,保险拒赔引千人卧轨抗议:四县扶贫项目全毁背后的困境
- • 亳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年进出口额突破50亿元,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 • 安徽这座千年古城,凭什么让全世界记住了它的味道?
- •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部署“绿电工厂”建设,一季度新增27家低碳企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 涡阳建设“绿电乡村”,光伏大棚助农每亩增收3万元
- • 乡土专家破格晋升,50位农民获高级农艺师殊荣:农业领域人才新风向
- • 亳州数字农服联盟成立,农户扫码轻松呼叫农机队,助力农业生产迈向智能化
- • 利辛一中高考移民事件:30名学生户籍造假被取消高考资格,教育公平再受关注
- • 抖音直播助农专场,亳州酱菜3分钟售罄10万单,直播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 •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50项传统技艺成为选修课程新宠
- • 西淝河生态廊道荣膺国家级示范,助力沿岸10万村民共谋发展新篇章
- • 亳州非遗国际传播中心落成,百国留学生体验五禽戏,传承中华文化魅力
- • 暴雨侵袭四县千亩小麦绝收,保险理赔拖延引千人堵国道
- • 学区房价格腰斩,业主集体围堵售楼处要求退差价:市场波动下的业主维权之路
- • 亳州拟建“华佗医学院”:投资100亿,对标协和,打造医学教育新标杆
- • 老年开放大学全面覆盖乡镇,银发学员突破五万人次,开启终身学习新篇章
- • 西淝河鱼品牌遭抢注:渔民无奈交商标使用费,每斤抽成2元引发热议
- • “乡贤调解室”村村覆盖,化解矛盾超万起,助力乡村振兴和谐发展
- • “共享药房”上线引发争议:百万押金门槛引质疑,脱离民生需求?
- • 假发村童工现象回潮:14岁少女日编10顶假发,月薪800元
- • “鼓盆而歌”丧仪变闹剧:家属雇人唱《小苹果》,老者怒砸音响
- • 长三角(亳州)新能源产业基地启动,百亿级光伏项目落地,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新篇章
- • 亳州打造200亿产业引导基金,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发展新引擎
- • 丧葬乐队跳脱衣舞引争议,村民围攻执法队:不热闹就是子孙不孝!
- • 皖北田园综合体盛大开园,农事体验成长三角游客新宠
- • 华佗养生宴荣登中国地标美食,24节气菜品彰显药食同源智慧
- • 村村通公路变“波浪路”:施工方涉嫌用建筑垃圾填路基,引发社会关注
- • 亳州白酒产业环保风暴来袭:13家酒企因污水排放被勒令整改
- • 《亳州历史名人全录》全球首部出版,追溯千年文化底蕴
- • 电商扶贫直播村助力农民增收,培育千名主播年销农货破10亿元
- • 天静宫抽签骗局:道士恐吓老人转账“消灾”,单日敛财超15万
- • 亳州乡村CEO计划扬帆起航,百名青年返乡领办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 • 《亳州历史名人全录》全球首部出版,传承千年文化瑰宝
- • 尉迟寺遗址研学乱象:考古变挖沙,小学生挖仿制陶片,家长联名投诉
- • 长三角绿色食品产业园开园,预制菜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引领行业发展新篇章
- • 曹操讲坛登陆学习强国,百万网友研习《孟德新书》管理智慧
- • 全国首家名人主题图书馆盛大开放,珍藏10万册曹氏宗族文献
- • “小小厨神大赛”开赛,千名儿童学做非遗糖糕,传承传统文化新风尚
- • 光伏板下芍药盛开,“农光互补”模式助力亩均收益破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