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50项传统技艺成为选修课程,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

亳州新闻网 阅读:4 2025-08-24 21:39:30 评论:0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50项传统技艺成为选修课程,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各地纷纷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将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实现了非遗传承的常态化。如今,50项传统技艺已走进校园,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意味着传统文化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以某中学为例,该校将剪纸、泥塑、刺绣等50项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剪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校园里,非遗传承人通过现场演示、手把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们领略剪纸艺术的魅力。学生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剪纸的乐趣,不仅学会了剪纸技巧,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泥塑,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校园泥塑选修课上,非遗传承人从泥塑的基本技法讲起,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作品。学生们在泥塑的世界里尽情发挥创意,作品风格各异,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刺绣,作为我国传统工艺之一,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在校园刺绣选修课上,非遗传承人详细讲解了刺绣的历史、技法以及注意事项。学生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绣出美丽的图案,体验到了刺绣的乐趣。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技艺走进了校园,如书法、国画、陶艺、皮影戏等。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在传承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50项传统技艺成为选修课程,为我国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学校、传承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传承的支持力度,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校应将非遗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传承人则要发挥自身优势,将传统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

总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50项传统技艺成为选修课程,是我国文化传承工作的一大突破。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亳州新闻信息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安徽省亳州市新闻门户,整合政务动态、县区新闻、历史文化及民生热点,打造‘三个平台、一个智囊’的综合性信息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