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态修复让“黄金水道”重获新生
在皖北大地蜿蜒流淌的涡河,曾是淮北地区跨豫皖两省的骨干排水河道,承载着沿岸数百万人口的生计与梦想。这条发源于河南开封黄河岸边的水系,历经千年沧桑,却在近代工业化浪潮中一度黯然失色——非法码头林立、水质污染、航道淤塞,让这条"黄金水道"蒙上阴影。然而,随着近年来生态治理与非法码头清理行动的持续推进,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多部门联动:铁腕拆除非法码头
2025年初春的蒙城县漆园街道,一场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水务、交通、环保等八部门联合执法的专项行动,对涡河岸边的5座非法码头实施了依法拆除。这些码头长期违规占用岸线资源,装卸作业扬尘污染水体,成为河道生态的"顽固病灶"。类似的场景在7月底的茨淮新河沿岸同步上演,拆除设备后的码头场地经过复垦复绿,逐渐恢复自然肌理。当地居民回忆:“以前码头昼夜作业的噪音让人难以入睡,现在终于能看见河岸本来的样子了”。这种"属地 *** 牵头+多部门协同"的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以往河道管理中的权责碎片化难题。
生态修复:从疮疤到绿肺的蜕变
治理后的抛泥区变身生态缓冲区,是工程中最富创意的转折。在谯城区沙土镇的航道整治现场,绞吸船将疏浚产生的泥浆通过管道输送至140亩的抛泥区,这些曾被视作废弃物的泥沙,经过科学处理后成为培育水生植物的天然基质。沿岸乡镇同步推进的生态护岸工程,采用"格宾石笼+植物根系固土"技术,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鱼类提供栖息空间。涡阳县河长制办公室的监测数据显示,治理河段的水质COD(化学需氧量)指标较三年前下降42%,岸边鸟类种群数量翻了一番,曾经因污染绝迹的银鱼重现水域。
黄金水道重生:航运与生态的双赢
站在新建的500吨级航运港口眺望,绞吸船在河面划出的航迹如同一条银色缎带。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后,涡河将实现全年通航,船闸通过能力提升300%,相当于每小时可多通过8艘满载货物的船舶。亳州市航运协会算过一笔账:采用内河运输比公路运输每吨货物减少碳排放约65%,全线贯通后预计年替代公路货运量达120万吨,相当于减少3万辆重型卡车的尾气排放。更令人惊喜的是,航道整治中创新的"生态疏浚"工艺,通过控制挖泥深度保留底栖生物群落,使航运效率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得以兼得。
长效机制:河长制下的全民守护
傍晚时分的涡阳滨河公园,河长信息公示牌前常有驻足查看的市民。这套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河长体系,将河道管理责任具体到人,配合"智慧水务"平台的实时监测,形成"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的闭环。蒙城县开发的"河道卫士"APP,鼓励群众拍摄举报环境问题,上线半年收到有效线索237条,兑现奖励1.2万元。曾经的码头工人老张如今转型生态护岸员,他感慨:“以前挣的是破坏环境的钱,现在领的是保护家园的工资”。这种"专业监管+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正在筑牢生态修复的防线。
夕阳西下,货轮鸣着汽笛驶过蒙城闸,岸边的芦苇丛中白鹭翩跹。这条穿越两省十县的古老河流,正以崭新的姿态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清洁能源船舶的轮廓逐渐取代冒黑烟的拖船,当垂钓者的笑声回荡在昔日的码头废墟上,涡河治理的故事已然超越单纯的环境整治,升华为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生动实践。在这条生态廊道上,每一朵浪花都折射着发展理念的变革,每一段航程都丈量着文明进步的尺度。
- • 立仓龙虾节现“荷塘K歌大赛”,村民划船对唱皖北民歌破分贝纪录
- • 谯城秸秆综合利用创新助力3D打印建材出口东南亚
- • 全国首条中药材AI分拣线投用,效率提升10倍误差率趋零,开启中药产业智能化新时代
- • 亳州学院新校区启用,聚焦中医药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发展新篇章
- • 扶贫牛被盗宰,GPS追踪竟指向副县长家宴酒店冷库
- • “庄子梦蝶”光影艺术展引争议:投影仪过热烧毁展馆窗帘,艺术与安全的边界何在?
- • 合建垃圾焚烧厂遭遇四县村民联名抵制:拒绝成为“毒气试验田”
- • “数字药都”计划启动,区块链技术助力中药材溯源新篇章
- • 老子文化节盛大开幕,《道德经》全球译本展呈现83国版本,传承东方智慧
- • 亳州少年科学院孵化首枚科普卫星,中学生参与航天项目,谱写青春航天梦
- • 留守老人被骗购“量子床垫”,子女跨省追讨10万养老钱:亲情守护,法律维权
- • 抖音直播助农专场,亳州酱菜3分钟售罄10万单,直播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 • 亳州历史名人主题邮局盛大开业,限量版“曹操作诗”邮票引发热销狂潮
- • 村民集资千万建“南华经塔”,建成后禁止本地人免费登塔引发热议
- • 亳州七中教育集团成立,助力城乡10所学校均衡发展
- • 涡阳苔干出口价暴涨300%,韩国企业包机抢购原材料,揭秘火爆背后的原因
- • 利辛一中高考移民事件发酵:25人户籍造假,副县长侄子涉案引关注
- • 四县养老院虐待丑闻:失能老人身上现皮带抽打伤痕,社会关注养老机构监管问题
- • 亳州学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共建硕士联合培养点,共育中医药人才新篇章
- • 亳州四宝茶荣获国际风味奖,传统黄金配方焕发新光彩
- • 庄子生态村变臭水沟:养鸡场粪便直排村民饮用水源地,环保危机亟待解决
- • 彩礼贷暗涌扶贫村:小伙借贷50万娶妻,婚后全家奔波还债路
- • 市民举报“神医”华佗第78代传人非法行医,涉案金额超千万
- • 花木兰女将训练营在亳州落地,传统武术与现代军事拓展融合创新
- • 亳州港千吨级航道通航,皖北外贸企业物流成本直降40%,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 • 西淝河污染重创扶贫鱼塘,养殖户绝望喝百草枯,环保局长现场检测唤起环保警钟
- • 桃花节牡丹花海引爆春季游,单日接待游客量破10万人次
- • 扶贫车间变酒厂仓库,留守妇女控诉:补贴去向不明,村委涉嫌挪用?
- • 中药养生之旅:走进药市,体验泡药浴,品味养生茶,老中医全程讲解
- • 亳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崛起,30家企业入驻,年处理秸秆百万吨助力绿色发展
- • 蒙城县黄牛养殖联合体成立,助力农户年增收3万元
- • 四县职高联合开发“亳药课程”,学生 *** 实习变药材搬运工:教育改革遭遇尴尬
- • 石弓镇扶贫车间变仓库,留守妇女跪求复工:她们宁愿打工不愿领低保
- • 曹操中学创新教学,AI历史课与虚拟曹操共论三国谋略
- • 中科院亳州生物医药研究院揭牌,10项全球专利就地转化,推动地方创新与发展
- • 亳州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30万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
- • 首届“华佗养生文化节”盛大开幕,全球中医名家齐聚论道
- • 留守老人沉迷“数字算命”,养老金全充“ *** 卦金”致饿晕家中
- • 亳州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资源化利用率突破90%,打造绿色生态新典范
- • 药膳创意大赛黑马频出:95后用玛咖配臭豆腐称“朋克养生”
- • 利辛黑玉米华丽变身“黄金粮”,订单农业助力10万亩丰收
- • 亳州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三年提升,农村学子占比超六成,彰显教育公平新成果
- • 亳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年进出口额剑指百亿,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 • 村民集资百万建道德经塔,门票收入却归开发商引争议
- • 亳州启动“商汤文化研究工程”:探寻华夏文明起源的瑰宝
- • 扶贫助学贷款助力3万名贫困大学生圆梦大学
- • 天静宫周边强拆风波:老子像下建游乐场,村民祖坟被铲平引发社会关注
- • 亳州四县中考体育评分标准不一,家长呼吁全市统一评分以彰显公平
- • 涡蒙利三县联合申办“淮河文化节”:谯城指责“去中心化阴谋”
- • 棺材产业遭遇寒冬,老匠人无奈改行送外卖:“手艺换不来馒头”
- • 文化保护与开发冲突:庄子文旅小镇建设引发古宅拆除争议
- • 村小教师匠心独运,发明“秸秆黑板”获专利,诠释教育创新的力量
- • 四县联合行动,重拳出击“隐形变异培训”,取缔地下室补习班23家
- • 亳州携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共筑外向型经济新篇章
- • 皖北民歌大赛冠军风波:方言歌词疑为AI生成,评委听不懂引发争议
- • 亳州曹操宗族墓群考古新发现:出土文物填补三国史料空白
- • “曹操后裔基因检测”风波再起:族谱研究院被曝数据造假,真相令人震惊!
- • “曹操IP主题餐厅”登陆北上广,黄精焖饭日均翻台10次,餐饮市场再掀三国热潮
- • 亳州成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守护5万份道地药材基因,传承中华医药瑰宝
- • 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盛大投产,年产值预计突破80亿元
- • 亳州二夹弦非遗剧团欧洲巡演,传统戏曲惊艳海外观众
- • 五禽戏传人敛财真相:老人倾尽养老金购买盗版“祖传秘笈”
- • 殡葬改革引发争议:强拆家族祖坟,村民深夜抢遗骨与执法队爆发冲突
- • 亳州经开区荣膺国家首批“数字领航”园区,5G工厂突破百家,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
- • 亳菊抗病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药企签约10亿元订单打造万亩GAP基地
- • 万亩荷塘项目烂尾,莲农含泪挖藕填埋:“一斤赔三毛”
- • 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亳州“全球绿色中药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推动中药产业绿色发展
- • “送教上门”服务助力重度残疾儿童,年度累计课时突破2万,照亮成长之路
- • “巾帼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百家授牌带动三万贫困妇女就业
- • 谯城牛集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成立,化解率高达98%,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 • 政府叫停白酒扩产项目,转向药膳食品新赛道:争议中前行的产业转型之路
- • 谯城万亩芍药花海绽放,农旅融合助力农民增收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