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态修复让“黄金水道”重获新生
在皖北大地蜿蜒流淌的涡河,曾是淮北地区跨豫皖两省的骨干排水河道,承载着沿岸数百万人口的生计与梦想。这条发源于河南开封黄河岸边的水系,历经千年沧桑,却在近代工业化浪潮中一度黯然失色——非法码头林立、水质污染、航道淤塞,让这条"黄金水道"蒙上阴影。然而,随着近年来生态治理与非法码头清理行动的持续推进,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多部门联动:铁腕拆除非法码头
2025年初春的蒙城县漆园街道,一场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水务、交通、环保等八部门联合执法的专项行动,对涡河岸边的5座非法码头实施了依法拆除。这些码头长期违规占用岸线资源,装卸作业扬尘污染水体,成为河道生态的"顽固病灶"。类似的场景在7月底的茨淮新河沿岸同步上演,拆除设备后的码头场地经过复垦复绿,逐渐恢复自然肌理。当地居民回忆:“以前码头昼夜作业的噪音让人难以入睡,现在终于能看见河岸本来的样子了”。这种"属地 *** 牵头+多部门协同"的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以往河道管理中的权责碎片化难题。
生态修复:从疮疤到绿肺的蜕变
治理后的抛泥区变身生态缓冲区,是工程中最富创意的转折。在谯城区沙土镇的航道整治现场,绞吸船将疏浚产生的泥浆通过管道输送至140亩的抛泥区,这些曾被视作废弃物的泥沙,经过科学处理后成为培育水生植物的天然基质。沿岸乡镇同步推进的生态护岸工程,采用"格宾石笼+植物根系固土"技术,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鱼类提供栖息空间。涡阳县河长制办公室的监测数据显示,治理河段的水质COD(化学需氧量)指标较三年前下降42%,岸边鸟类种群数量翻了一番,曾经因污染绝迹的银鱼重现水域。
黄金水道重生:航运与生态的双赢
站在新建的500吨级航运港口眺望,绞吸船在河面划出的航迹如同一条银色缎带。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后,涡河将实现全年通航,船闸通过能力提升300%,相当于每小时可多通过8艘满载货物的船舶。亳州市航运协会算过一笔账:采用内河运输比公路运输每吨货物减少碳排放约65%,全线贯通后预计年替代公路货运量达120万吨,相当于减少3万辆重型卡车的尾气排放。更令人惊喜的是,航道整治中创新的"生态疏浚"工艺,通过控制挖泥深度保留底栖生物群落,使航运效率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得以兼得。
长效机制:河长制下的全民守护
傍晚时分的涡阳滨河公园,河长信息公示牌前常有驻足查看的市民。这套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河长体系,将河道管理责任具体到人,配合"智慧水务"平台的实时监测,形成"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的闭环。蒙城县开发的"河道卫士"APP,鼓励群众拍摄举报环境问题,上线半年收到有效线索237条,兑现奖励1.2万元。曾经的码头工人老张如今转型生态护岸员,他感慨:“以前挣的是破坏环境的钱,现在领的是保护家园的工资”。这种"专业监管+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正在筑牢生态修复的防线。
夕阳西下,货轮鸣着汽笛驶过蒙城闸,岸边的芦苇丛中白鹭翩跹。这条穿越两省十县的古老河流,正以崭新的姿态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清洁能源船舶的轮廓逐渐取代冒黑烟的拖船,当垂钓者的笑声回荡在昔日的码头废墟上,涡河治理的故事已然超越单纯的环境整治,升华为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生动实践。在这条生态廊道上,每一朵浪花都折射着发展理念的变革,每一段航程都丈量着文明进步的尺度。
- • 亳州大学创新举措,设立建安文学研究院并首创“曹植研究”硕士点
- • 央视《风味原产地》聚焦亳州酱菜,老坛开缸引万人围观,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
- • 农村厕所革命助力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 • 涡阳大豆荣登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名录,豆腐宴预订火爆,一席难求!
- • “苔干之乡”遭遇滞销危机,菜农含泪倒千斤苔干入涡河
- • 雀巢亳州工厂扩产,药食同源饮品直供欧美市场
- • 天静宫首届“国际老子论坛”盛大开幕,欧美学者共论“无为治国”
- • 亳州少年科学院孵化首枚科普卫星,中学生参与航天项目,谱写我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 • 亳州学院与安徽大学携手共建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共育未来人才
- • 亳州烙画惊艳巴黎艺术展,“火针刺绣”技艺传承走向世界舞台
- • 四县联查“邪教民俗”:警惕假借华佗炼丹、老子养生、庄子悟道洗脑
- • 亳州农村宗教乱象调查:揭秘一个乡镇隐藏的23处非法家庭教会
- • 留守老人捐光棺材本建“忏悔教堂”:空心村中的信仰之光
- • 亳州创新营销,曹操Q版手办盲盒首发秒罄,历史名人文化传承新风尚
- • 农村教师津贴提升,助力偏远地区教育发展
- • 全市推行“以劳代偿”机制,环境违法者参与公益植树抵罚金,共建绿色家园
- • 古井酒文化博物馆年客流量破百万,树立工业旅游新标杆
- • 亳州方言保护计划遭遇冷遇:百万点击量不敌网红翻唱《学猫叫》
- • 药酒跨界创新:亳州首款“养生白酒”年销售额破10亿,引领行业新潮流
- • 汉代曹操贡酥配方复原:考古专家助力口味认证,千年美食重现江湖
- • 古井酿酒技术学院成立,校企共建国家级白酒酿造实训基地,助力白酒产业人才培养
- • 亳州首条云轨试运行首日故障,数百乘客高温下滞留2小时
- • 百万头养猪场污染失控:粪水直排河道,环保局检测报告涉嫌造假
- • 全国最大中药配方颗粒集采项目在亳州成功落地,平均价格降幅超56%
- • 万亩亳菊种植基地直供药膳企业,花海成网红打卡地
- • 北关历史街区年营收破15亿,成为皖北文旅新地标
- • “亳州文化地图”纸质版停印: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机遇
- •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部署“绿电工厂”建设,一季度新增27家低碳企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 胡桥古银杏树祈福乱象:红绸带绑满树干,专家警告“快被勒死了”
- • 亳州2024年GDP突破2500亿元,首度跻身安徽省经济总量前七强
- • 亳州大学建安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曹植七步诗创作场景数字复原引发关注
- • 华佗故里惊现假药作坊,村民称“祖传秘方”:喝不死人就行?
- • 全国首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成,守护道地药材基因宝库
- • “打工大县”返乡潮涌动, *** 牵线助力2000人本地就业服装厂
- • 亳州危房改造清零,3.2万户贫困家庭住进安全房,幸福生活新篇章
- • 《曹操诗词大会》央视热播,三国主题文旅收入激增50%,文化传承再掀热潮
- • 曹操IP奶茶店盛大开业,决明子奶茶、黄精拿铁成打卡神器
- • 家长举报学校食堂使用转基因油,校长反问:不吃这个吃啥?
- • 华佗故里假药作坊冒充“扶贫产品”,贫困户背锅遭刑拘:一场扶贫悲剧的揭露
- • 亳州乡村美食地图新鲜出炉,药膳体验店突破500家,探寻千年古都的味蕾之旅
- • “电子祭祖”APP卷款跑路,10万村民充值款打水漂:科技祭祀背后的风险警示
- • 构建健康防线,助力脱贫攻坚——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100%,慢性病送药上门全覆盖
- • 亳州设立“人才飞地”,沪杭深三地离岸研发中心引智破百项,助力科技创新新篇章
- • 5G赋能农业,无人农场在蒙城落地,播种收割全程机器人作业引领现代农业新篇章
- • 亳州小麦单产再创新高,万亩示范田亩均突破1600斤
- • 谯城一中高考屏蔽生数量全市之一引争议:家长质疑“掐尖招生”破坏教育公平
- • 民间剪纸艺人状告政府:吉祥图案被征用为LOGO却未付版权费,版权意识亟待加强
- • “庄子大道”更名引万人签名反对:捍卫文化自信,拒绝商业低头
- • 教师改编《庄子》成说唱引发热议,学生力挺“这才是文化创新”
- • “利辛柳编非遗工坊遭遇机器挑战,老匠人直播烧毁作品抗议传承困境”
- • 濒危剧种淮北梆子复排《华佗传》引发热潮,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 • 全球首条量子中药萃取生产线在德国投产,德国企业投资20亿欧元助力中医药国际化
- • 丧葬乐队跳脱衣舞引争议,村民辩解:“热闹不起来就是子孙不孝!”
- • 四县合建垃圾焚烧厂遭遇 *** :村民联名拒当“毒气桶”
- • 亳州粮食烘干中心全面覆盖乡镇,阴雨天保粮能力显著提升80%
- • 石弓山石窟探秘:千年佛像群藏深山,徒步路线与文物保护提醒
- • 亳州数字药都平台正式上线,区块链技术助力药材“全链溯源”
- • 乡村赶集日历:四县特色大集时间表,土特产砍价技巧大揭秘!
- • 暴雨灾害重创四县小麦,保险理赔拖延引发千人堵国道
- • “世界药都”基金成立,50亿助力中医药科创企业腾飞
- • 老子文化园元宇宙道观上线,虚拟住持每日直播解签,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 • “冥婚产业链惊人内幕:女尸骨叫价8万,盗墓团伙专刨贫困户祖坟”
- • 光伏板下芍药盛开,“农光互补”模式助力亩均收益突破万元
- • 花木兰主题公园闭园维修引争议,游客怒斥塑像丑化巾帼英雄
- • “十大皖药”入菜创新纪录,亳芍排骨汤年销50万份,养生美食引领潮流
- • 蒙城职教中心学生抗议:实习工资被扣30%“管理费”,权益维护引关注
- • 江淮汽车蒙城基地盛大投产,新能源物流车年产能突破10万辆
- • 城市口号征集引吐槽:“中华药都,曹操故里”被批没新意,网友热议如何打造更具特色的宣传语
- • 石弓镇扶贫车间困境:机器生锈,留守妇女返岗无望,重拾针线活
- • 亳州乡村美食地图发布,药膳体验店突破500家,探寻千年药都的独特风味
- • 茅台镇假酒“丧宴”强制消费,一桌8888元,不摆被骂“不孝”:传统习俗还是变相敛财?
- • 百年老字号“牛肉馍”入选省级非遗,日销破万张创纪录,传承与创新共绘美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