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50项传统技艺成为选修课程新风尚

亳州新闻网 阅读:8 2025-08-13 03:39:31 评论:0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目前,全国已有50项传统技艺被纳入选修课程,实现了非遗传承的常态化。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这些非遗传承人,有的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的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和热情,为学生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

以剪纸为例,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校园里,剪纸传承人通过现场演示、手把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学生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剪纸作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剪纸,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技艺也被纳入选修课程。如陶艺、刺绣、木雕、皮影戏等,这些技艺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传统技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这种实践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和认识更多的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遗技艺,这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为了实现非遗传承的常态化,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将50项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其次,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再次,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非遗技艺传承人年龄较大,教学经验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非遗课程开展不力。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学校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是我国教育部门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这一举措,我们有望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非遗文化在校园里绽放光彩,传承不息。

亳州新闻信息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安徽省亳州市新闻门户,整合政务动态、县区新闻、历史文化及民生热点,打造‘三个平台、一个智囊’的综合性信息枢纽